首页 
 学院概况 
 双创动态 
 创业资讯 
 双创政策 
 双创教育 
 实践平台 
 双创成果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创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创业资讯>>正文
创新创业教育名家访谈——邬小撑
2022-06-29 09:54   审核人:

邬小撑,研究员,现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思政司“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监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新就业形态与创业指导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01

您如何看待当今国内、国际创新创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寄予厚望:“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国办发2015【36号】文,2016年,教育部颁发教高【2016】2号文,明确要求高校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快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5,教育部联同国家发改委等国家9部委及地方政府,创办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双创”教育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上展开,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产业教育的有效融通,助力高 校打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职能间的边界,同时为我国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储备。在“双创”战略驱动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助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双创”新局面。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一种发展、一种升华,更是中国对世界高等教育一种新的贡献。 

 

     从全球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是技术的进步确实显著的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和创业的成本,减少了技术商业化的障碍。二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消除时空隔阂,为创业者提供全球市场,让创业者更加便利地获得相关资源支持。三是数字技术催生新的商业模式,生产、消费、运输与交付体系被重塑。四是技术促进工作方式的变化,正式工作与非正式工作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化。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未来要更加关注重大全球挑战;要与数字化改革融合,以数字赋能创新创业教育;要融通整个社会的资源,共同构建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更加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围绕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打造全球领先品牌;要从积累式、渐进式的创新模式,向根本性、颠覆式创新模式转变。

 

02

您认为当今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上的

难点与痛点是什么?

 

       2014 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双创”概念以来,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改善了双创教育环境,催生了大批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英才。然而,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角度看,依然存在一些痛点和难点。

 

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转变难。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也是旨在培养服务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但是,目前高校中对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很多高校师生的观念还停留在为学习而学习、为创新而创新。我们可以简要回顾一下高校“双创”教育,一开始还是由政府来推动的,到后来高校层面慢慢主动去做,换言之,“双创”教育在大部分高校是外部作用所致。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内部主动性和责任的落实,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挖掘和发挥存在难点。

 

“双创”教育质量的评估难。“双创”教育需要院系、老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如何进行多元化评价,怎么去评判“双创”教育工作是否优秀,原则标准没有建立,评价相对模糊。比如指导学生获得了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各类奖项,指导教师确实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仅凭获奖情况来判断指导教师的工作优劣会趋于片面。包括在课程当中,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塑造的是一种引领精神,有的人喜欢做技术,有的做项目负责人,也有的喜欢做产品、做模式,这些对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说,都有价值、都让他们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但如何去评价是一个难点。要保证“双创”教育的质和量,激发广大教师“双创”教育的积极性,也需要有一个多元的科学评价系统。

 

“双创”教育生态的构建难。创新创业升级更多是要建立完整的“双创”教育生态,包括政、产、学、研、金、介等各要素各环节。正如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的,要建立一个开放开源开环的体系。这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例如怎么样更好的产学研融合,“双创”教育要求的师资、课程、教材、项目、活动以及资源、制度等,对高校来说都是新挑战。尤其是教师队伍,不仅需有知识传授能力,也需有指导实战能力,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就高了。

 

03

您能分享下您对专创融合的看法么?

 

       专业教育和专业能力是大学创新创业的基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立足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必然方向,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能“一刀切”。 

 

       在我看来,推进专创融合,首先要在全校层面形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共识,学校的各级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要围绕着这个共同的目标行动;其次要理顺组织架构,完善校院协同联动机制,保证形成贯通式的“双创”教育,打通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第三要建设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从传统课程向跨学科课程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第四要加强校、院两级的创客空间建设,构架起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和“双创”教育互促共进的桥梁。校级创客 空间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为创业项目的落地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院级创客空间主要服务于学生创意点子的实现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训练;第五要改革评价方式。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回应相关师生的需求,激发专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04

您如何看待创新创业教育

与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它的第一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真正创业的企业家,而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创业意识,创造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孙春兰副总理在江西调研的时候谈到,“高校要建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开展双创实训、指导服务、孵化转化、资源对接一体化服务,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不能够闭门办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开环开放的理念,建立开环开放的生态体系。实际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在不断地深入推进二者之间的融合。目前,中国“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纷纷开设产业命题赛道、“揭榜挂帅”专项赛,由企业根据技术发展需求命题、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揭榜答题,就是这种逻辑的具体体现。浙江大学一直以来坚持“开门”办创新创业教育,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工程师学院的建设。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打破了过去 单一学科方向的壁垒,由若干个专业若干个学科共同参与,形成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项目制学位培养新模式,回应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具体的做法有推行“学校导师+校外合作导师”双导师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制定培养计划、参与课程建设与讲授等。

 

 

05

您能分享下贵校在

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么?

       浙江大学在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位,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全球“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把创新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大学生关心世界动向、社会经济发展、国计民生发展的大局意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比较具有代表性。

 

打造“意识激发→技能培育→项目优化→融资对接→项目孵化” 诸环节整体推进链条。系统构建了以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技能提升、创业项目优化、创业融资对接、创业团队孵化等环节为核心的“全链条式”教育体系。

 

构建以“X专业+创新能力+创业素质”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ntensive Training Progra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简称 ITP),开展创业管理辅修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科专业知识、出色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业素质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

 

搭建“国际合作创业教育+海内外联动创业”为特色的国际化人才教育平台。首创了全球创业计划(Global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简称 GEP)培养模式,把创业生态系统延伸到国际一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智慧的未来企业家。 

 

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方式支撑创新创业教育。近些年,浙江大学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和践行了作价入股、“0”费用受让专利、专利受让方与研发团队再合作、入门费+里程碑式支付方式等多种成果转化方式,有效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创造50人

专业教育和专业能力是大学创新创业的基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立足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必然方向,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能“一刀切”。 

 

在我看来,推进专创融合,首先要在全校层面形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共识,学校的各级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要围绕着这个共同的目标行动;其次要理顺组织架构,完善校院协同联动机制,保证形成贯通式的“双创”教育,打通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第三要建设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从传统课程向跨学科课程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第四要加强校、院两级的创客空间建设,构架起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和“双创”教育互促共进的桥梁。校级创客 空间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为创业项目的落地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院级创客空间主要服务于学生创意点子的实现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训练;第五要改革评价方式。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回应相关师生的需求,激发专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粤ICP备16045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