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全国产教融合三创高峰论坛暨全国产教联盟创新创业创造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作了题为《迎接新的挑战,推进双创教育》的主旨报告。围绕“主动应对新的挑战”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两个主题进行详细论述。以下为报告内容。

▲钟秉林教授作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主动应对新的挑战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面对以下挑战。
第一,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教育主要矛盾转化。在各阶段教育基本全面普及、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招生制度改革、生源知识结构多元,质量差异增大、大学生学习诉求与学习体验多样的背景下,教育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教育需求迫切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第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学校责任与使命拓展。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显著放缓,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加速调整,国际竞争加剧,全球性重大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创新人才成为国际竞争关键的战略资源,而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也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驱动教育改革,学校办学理念调整。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提出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本土化、区域化趋势将更加凸显,促使我们要把过去的高速发展转变成为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这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效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提出了新挑战,高校要能够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基础学科的创新引领和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科技发展赋能教育变革,学校面临新挑战与新机遇。学科发展综合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要求整合学校的资源;信息量飞速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周期缩短,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科和技术领域孕育重大突破,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面要能够兼顾前瞻性和实用性。
第五,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由于提升办学质量的周期较长,与公众需求反差强烈,因此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也一定要强化质量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要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也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是创业和创造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而创造发端于创新创业活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全要素的整合与转型。
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必须要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探索,核心和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创造的能力。
如何才能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第一,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高校要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培养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
第二,要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汇聚创新创业势能、推进产教合作,需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打牢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赋予学生先进技术储备和科学方法训练,养成学生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第三,要把握产教融合育人的实质。要通过实现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在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实现高校与产业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赋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四,要探索产教融合育人的路径。需要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一方面高校要遵循育人宗旨立德树人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另外要完善法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实现共赢。同时要坚持多样化的探索,将校企双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创新动力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资源,助力经济社会和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
来源:ESB创新创业